淮海战役通常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一起被提及,是解放战争中规模和成果空前的三大战役之一。尽管它的胜利令人惊叹,但当我们细看这一战役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兵力为60万对80万的较量。这样的战果,不仅牺牲了大量战士,而且打破了国民党最后的意志,使其几乎失去了最后一丝战斗力,完全被打服、打怕。
回到1948年年底,尽管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仍然偏向国民党,中央的关注早早投向了国民党所占据的城市——徐州。1948年11月25日,东线的中原野战军成功将试图前来救援黄百韬部队的黄维兵团围困在双堆集,黄维兵团被困,只能等待援军的到来。然而,黄维兵团是国民党的王牌之一,原本以“铁核桃”著称,经历了大别山战役的重创之后,中野的兵力,哪怕全力出击,也难以撼动这支久经沙场的强军。
展开剩余80%黄维的狂妄自信很明显,他曾言:“就算他们停在那里让中野吃,中野也未必有能力咬动。”然而,刘邓大军若非受战略需要进驻大别山,面对这种兵力对比,完全不惧任何对手。大别山一役,便为淮海战役奠定了基础,而黄维的自大与轻视中野的实力也为他带来了灾难。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黄维率领的12兵团离开华中,准备增援淮海战场。与此同时,华东野战军集中力量消灭黄百韬部队。黄维如果赶来,势必遭遇夹击,于是中野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东线,准备阻击黄维兵团。
11月16日,黄维兵团抵达蒙城。华东野战军的熊绶春建议他分兵驻守蒙城,但黄维傲慢拒绝,继续急行军,并于11月22日与中野第4纵遭遇。而中野则故意放慢步伐,诱导黄维进入我军设下的口袋阵。在中野的步步紧逼下,黄维兵团最终于11月23日陷入南坪集,同时,黄百韬部队也被华东野战军彻底剿灭。
11月25日,黄维兵团被困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纵深约7.5公里的区域内,尽管他们尝试突围,但中原野战军指挥老练,封锁了所有逃生通道。黄维只能被迫蜷缩在他的“铁核桃”阵地,期待援军赶到。黄维虽然有着过硬的装备和充足的粮草,但面对中野精湛的分割围歼战术,一旦稍有放松,整个局面便会迅速崩溃。
黄维虽然自信于自己的装备和实力,但他忽视了敌人的火力和战术。在围困之下,中原野战军虽然在装备上处于劣势,但依旧能够发挥其灵活机动的优势。尽管步枪和炮火的威力不及国民党,但凭借着不懈的围歼战术,逐步蚕食敌人的防线。此时,中原野战军也深知自己在火力上的不足,而想通过偷袭和围困逐步削弱敌军的实力。
蒋介石给黄维下令死守等待援军的支援,指望李延年和孙元良兵团前来增援,试图直接在这里击溃中野主力。然而,12月3日,华东野战军第7纵抵达双堆集南,准备攻占大王庄,突破黄维兵团的防线,为围歼黄维兵团创造条件。大王庄的守军是国民党精锐部队“英雄团”,他们在此地建立了坚固的防线,准备死守。
然而,我军的7纵20师迅速作出部署,计划通过分割战术,切断敌人的支援线,攻击大王庄。58团和60团迅速行动,借着夜色开始挖掘战壕,越快挖战壕,敌人就越快灭亡。随着一波又一波的激烈攻势,战壕逐渐逼近敌人阵地。敌军的反扑异常凶猛,但我方没有放松,依旧保持压制,逐渐逼近大王庄。
尽管敌人试图反扑,但我军已经逐步占据优势。12月9日,经过三天的血战,大王庄最终被我军攻占。华东野战军的胜利并未止步于此,接下来的战斗中,随着敌军精锐被一一击溃,黄维兵团最终在中原野战军的围攻下彻底崩溃。
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以黄维兵团的围歼为代表。尽管中原野战军在火力和装备上处于劣势,但凭借着精妙的战术和坚定的意志,最终实现了胜利。此次战役,也充分展示了华东野战军的战略优势和战斗力,打出了国民党王牌兵团的“铁核桃”,为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论坛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