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践踏东北的山河,牡丹江作为抗联重要活动区域,见证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斗争。“八女投江”的八位女战士,为掩护部队转移,挽臂踏入汹涌的乌斯浑河,让青春永远定格在凛冽的江水中;杨靖宇将军率领抗联战士在林海雪原中与敌周旋,胃中仅存草根棉絮仍以钢铁般的斗志战斗至最后一息,用生命诠释了何为“铁血忠魂”;陈翰章将军血洒疆场后,遗首竟在异乡漂泊七十三年,直至魂归故土……这些故事不仅是课本上的文字,更是镌刻在家乡土地上的记忆。我曾走访牡丹江畔的抗联密营遗址,触摸当年战士们用树干搭建的隐蔽所,仿佛听见他们围火低语:“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把鬼子赶出去!”正是这样的信念,让战士们在零下40摄氏度的寒冬中与敌人进行游击战,用最原始的武器对抗侵略者。
展开剩余47%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但精神的火种永不熄灭。在宁安农场,我听过一位老垦荒队员的讲述:“在北大荒开发初期,数千名青年响应号召奔赴北大荒。早上三点下地,晚上看不见锄头才收工,狼就在地头转悠。军垦战士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人力拉犁开垦出万顷良田,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将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今日的北大仓……”
老垦荒队员有一张褪色的旧照片:一群年轻人站在刚收割的麦浪前,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他们用树枝和帆布搭建的临时窝棚,如今已变成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大棚;当年人拉肩扛开垦的土地,如今奔驰着无人驾驶的收割机。但在宁安农场的场史馆里,那台锈迹斑斑的手摇式播种机依然静静陈列,它像是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诉说着北大荒精神如何在牡丹江的黑土地上生根发芽。
2024年夏天,我参观了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海林七里地,作为牡丹江地区首个党支部的诞生地,它见证了红色革命的辉煌历程。我渐渐懂得了“传承”的意义——不是重复历史,而是让精神在新时代生根发芽。
这片黑土,因英雄的鲜血而炽热;这片土地,因青春的奋斗而常新。
作者: 牡丹江市委宣传部 武小琪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论坛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