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01原文及译注
02背景及人物介绍
03语文老师的解析
04解题汇评
01原文及译注
石碏谏宠州吁 隐公三年
左传
【题解】
隐公四年(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杀死卫桓公,自立为国君。本篇记述的是此事件发生以前的事情。
当时,卫大夫石碏已经敏锐地看到了这种潜在的危机,因此劝说卫庄公不要过分宠爱州吁。但卫庄公对于这种逆耳忠言却听不进去,终于造成了卫公室内讧的严重后果。
这里记载的虽然是两千年前的事,但对于今天做父母的人来说,仍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注释】
[1]卫庄公:前757年至前735年在位。卫,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淇县一带。齐:国名,姜姓,在今山东北部、中部。东宫:太子宫,这里代指太子。得臣:齐太子名,早死,没有继承君位。
[2]赋:动词,赋诗。不歌而诵,称赋。《硕人》:《诗经·卫风》篇名。古代相传,认为是赞美庄姜的诗。
[3]陈:国名,妫(Guī)姓,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西部。
[4]蚤:通“早”。
[5]娣:这里指妹妹。戴妫:“戴”和上文“厉妫”的“厉”,都是谥号。
[6]嬖(bì)人:旧时指受宠爱的婢妾。
[7]石碏(què):卫大夫。
[8]阶:阶梯。这里是逐渐的意思。
[9]眕(zhěn):安重,忍耐而不轻举妄动。
【译文】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夫人,名叫庄姜。庄姜容貌很美,可是没有儿子,卫国人便为她作了一首名为《硕人》的诗。庄公又从陈国娶了一位夫人,名叫厉妫,厉妫生孝伯,早死。厉妫的妹妹戴妫生了桓公,庄姜便把桓公当作自己的儿子。公子州吁(xū)是卫庄公嬖妾的儿子,受到庄公的宠爱。他喜欢玩弄兵器,庄公不加禁止,可是庄姜却很讨厌他。
大夫石碏向庄公进谏说:“我听说疼爱儿子,应当用道义来教育他,防范他走入邪路。骄横奢侈,纵欲放荡,是走上邪路的开始;而这四种恶习的养成,则是由于所得到的宠爱和享受太过分的缘故。如果要立州吁为太子,就赶快决定;如果还不决定,就要逐步发展成大祸患了。至于那种受到宠爱而不骄横,骄横而能约束自己,约束自己而不埋怨,埋怨也能安分守己的人,那是少有的。而且卑贱的人欺压尊贵的人,年少的人凌辱年长的人,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近的人,新来的人离间旧有的人,名位低的人压制名位高的人,淫乱的人侵犯正直的人,这就叫'六逆’。而为君者举动能合乎礼义,为臣者能执行君命,为父者能慈爱子女,为子者能孝顺父母,为兄者能友爱弟弟,为弟者能敬重哥哥,这就叫'六顺’。抛弃'六顺’而效法'六逆’,这正是加快祸乱到来的做法。作为治民的君主,务必尽力避免祸乱的发生,但如今反而加快祸乱的来临,这恐怕不行吧?”庄公不听石碏的规劝,继续宠爱州吁。石碏的儿子石厚常与州吁来往,石碏加以制止,他不听。卫桓公继位后,石碏便告老辞官。
02背景及人物介绍
春秋初年,卫国的内乱因卫庄公的偏宠与政治短视埋下祸根。
卫庄公作为卫国君主,虽在位二十余年,却因过度宠爱嬖妾之子州吁而埋下隐患。他默许州吁逾制掌兵、结交私党,甚至无视贤臣石碏的谏言。石碏曾提出“六顺六逆”治国之纲,强调“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直言州吁“贱妨贵,少陵长”的僭越行为必将引发动乱,但庄公始终未加约束。庄公去世后,嫡长子卫桓公继位,桓公虽名义上是正妻庄姜的养子(实为戴妫所生),却因性格宽厚、优柔寡断,未能及时遏制州吁的势力扩张,反因试图削权而激化矛盾。
州吁作为庄公庶子,自幼骄横跋扈,以武力为乐。他借庄公纵容之势培植私兵,又与石碏之子石厚结为死党。石厚虽出身贤臣之家,却背离父训,为州吁出谋划策,助其训练死士、窥伺君位。公元前719年,州吁趁桓公不备发动政变,弑兄夺位,自立为君。然而,州吁的篡逆之行不得民心,他试图通过对外征伐郑国转移矛盾,却因穷兵黩武招致诸侯讨伐。
石碏作为卫国上卿,在州吁弑君后隐忍布局。他假意接受石厚的求助,献策让州吁赴陈国“求周王册封以正名”,暗中却与陈国合谋。陈桓公依礼法擒杀州吁,石碏更派家臣处决亲子石厚,以“大义灭亲”之举终结乱局。卫人感佩其忠义,称“石碏,纯臣也”,其事迹被《左传》立为礼法典范。
庄姜是春秋时期齐国公主,卫庄公的夫人。她容貌绝美,《诗经》中用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来形容她。盼兮” 来形容她。
州吁的暴亡与石厚的伏诛,最终将这场因“宠子不教”引发的内乱画上句号。卫桓公的悲剧凸显了宗法制度下嫡庶之争的残酷,而石碏的抉择则成为儒家“舍私全公”伦理观的千年注脚。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权力倾轧的恶果,更以石碏的凛然形象,为后世树立了“义高于亲”的政治道德标杆。
03语文老师的解析
一、行文结构
1.交代了州吁的身世以及和卫桓公的关系。
2.石碏劝谏卫庄公。
3.石碏辞官归乡。
二、主旨概括
怎样做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爱他,就要教给他道义和规矩。石碏所举的“六逆”“六顺”,其中蕴含的道理,对当今的子女教育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与积极的借鉴作用。
三、背景简介
针对卫庄公溺子无度的隐患,卫国大夫石碏忠心劝谏。
四、语言风格
使用顶真手法,语意连贯,一气呵成。
五、思维拓展
1.拓展阅读——《论语》关于交友
(1)交友标准:“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谋道不谋食。”
(2)应结交仁人:“友其士之仁者”;“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之?”
(3)“仁人”的标准:“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4)怎样教会孩子去辨别一个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首先要看他的行为,其次要看他的经历,最后要看他的习惯兴趣。
还有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观察一个人的品行,看他的朋友;观察一个人的能力,看他的对手。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会孩子学会包容和兼收并蓄:“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就是说要用一种谦虚和宽容的态度来看待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与之结交。
包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仅是一种向别人学习的美德,更是一种宽容的胸怀和情感,是一种“有容乃大”的精神。人只有具有开放、宽容的心态,有容纳别人的精神,才能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沟通,从而实现“和而不同”的君子之交,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交友境界。
2.名句赏析
(1)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这是爱孩子的正确道路。民间谚语有:骄子如杀子。
(2)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这是父母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杜绝的四种邪恶现象。
(3)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人的天性中只能承受越来越好、越来越高、越来越舒适,而难以向下。但人生境遇却是高低顺逆都会遇到,所以对孩子不能太过娇惯,且要常进行艰苦、挫折、逆境教育,让孩子能适应人生中的任何境遇,随遇而安,且心怀感恩。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即说人的天性。
(4)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表示人在社会、家庭与人生中应防范有违道德伦理的做法,以及应遵守的道德伦理标准。相关内容大量见于各古代典籍中。“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仁义礼智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首孝悌,次谨信”……
3.古今联系
爱子,教之以义方。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与未来,孩子也是国家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教育孩子,意义深远,功德无量。每位父母都有责任以教育孩子为己任。
教养孩子,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不能过于宠爱,以免其养成放纵性格;
二是不能过于控制,不要让孩子养成懦弱性格,或是偏执、反叛的性格;
三是不能任意放养,无为而治不等于不顾不问,后天教育非常重要,父母要引导孩子;
四是父母要自身塑造,为孩子树立正面、积极、良好榜样,模仿效仿是孩子成长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手段;
五是父母要不断地学习,学习教育子女之道,为人之道,力争与时代与子女差距不要太远,尽量能理解、了解子女,与他们进行良好坦诚地沟通;
六是对孩子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过于责备求全,更不要寄予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与愿望,让孩子成为自己;
七是对孩子要有无比的爱心和耐心。
总之,做父母的既不能对子女呼前喝后,高高在上摆父母架子;也不能像对老人一样伺前伺后,趴在地上给子女当孙子。正确的站位应该是:时而在前,时而在后,时而陪伴左右。(在前,引导教导;在后,推动督促;陪伴左右,关注给力。)
——摘自谢明波《古文观止》读写思维训练全解,化学工业出版社,2024.7
04解题汇评
解题《史记·卫康叔世家》:“庄公五年,取齐女为夫人,好而无子。又取陈女为夫人,生子,蚤死。陈女女弟亦幸于庄公,而生子完。完母死,庄公令夫人齐女子之,立为太子。庄公有宠妾,生子州吁。十八年,州吁长,好兵,庄公使将。石碏谏庄公曰:'庶子好兵,使将,乱自此起。’不听。二十三年,庄公卒,太子完立,是为桓公。”(译文:卫庄公五年的时候,娶了齐国的女子做夫人,很宠爱她,但是她没有生下儿子。后来又娶了陈国的女子做夫人,陈夫人倒是生了个儿子,可这个儿子很早就夭折了。陈夫人生前有个妹妹,也得到了卫庄公的宠幸,并且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完。完的母亲去世后,卫庄公就让齐国来的夫人收养完,还把完立为太子。卫庄公有个很宠爱的妾室,这个妾室生了个儿子叫州吁。到了卫庄公十八年,州吁长大了,他喜欢军事方面的事情,卫庄公就派他去带兵。大臣石碏劝谏卫庄公说:“庶出的儿子喜欢军事,还让他带兵,祸乱恐怕就会从这里开始啊。” 但是卫庄公没有听从石碏的劝告。卫庄公二十三年的时候,卫庄公去世了,太子完继承了君位,他就是卫桓公。)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东宫,太子宫也。得臣,齐太子名。〇叙庄姜与太子同母,表其所生之贵也。与下嬖人紧照。)美而无子,(美于色,贤于德,而不见答,终以无子。〇四字深妙。)卫人所为赋《硕人》也。(《硕人》,《国风》篇名。国人以庄姜美而不见答,作《硕人》之诗以闵之。〇引证冷隽。)又娶于陈,曰厉妫(规)。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妫,陈姓。厉、戴,皆谥也。妻之妹从妻来者曰娣。桓公虽非正出,然为正嫡所子,自然当立。〇庄姜以为己子,应“无子”句。)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庄公嬖妾,生子名曰州吁。贱而得幸曰嬖。)有宠而好兵,(母嬖故有宠。“宠”字是一篇主脑。伏下“六逆”祸根。)公弗禁。(以宠故弗禁。)庄姜恶之。(纵其好兵,必致祸,故恶之。〇以上叙庄姜贤美而不见答,所宠者乃嬖人之子州吁,卫国之祸自此始矣,以起下文。)
石碏(卫大夫)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方,矩则也。《易》曰:“义以方外”。纳,使之入也。邪者,义之反。指好兵言。)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骄、奢、淫、佚,乃邪之所自起。而所以有此四者,由宠禄之过。禄者,宠之实也。〇以上推言宠之流弊适所以纳子于邪,实非爱子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先拗一笔。);若犹未也,阶之为祸。(不定其位,势必缘宠而为祸。〇四句,与“欲与大叔”数句,笔法相同。)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者,鲜矣。(眕,安重貌。言宠爱而不骄肆,骄肆而能降心,降心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安重,如此者少也。〇此就人常情上,申言所自邪之义,以明州吁之必为祸也。)且夫(以下推开一步,就庄姜、桓公与嬖人州吁,两两相对说。)贱妨贵,(以爵言)。少陵长(以齿言),远间亲(以地言),新间旧(以情言),小加大(以势言),淫破义(以德言),所谓六逆也;(此六者,皆逆理之事。)君义,臣行(以在国言),父慈,子孝,兄爱,弟敬(以在家言),所谓六顺也。(此六者,皆顺理之事。)去顺效逆,(今宠州吁,其于六逆,则贱妨贵,少陵长;其于六顺,则弟不敬。是去顺而效逆矣。)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两“祸”字,应前“阶之为祸”。“君人”以下十六字,一气三转,词意恺切。)弗听(庄公不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应弗禁),不可。石厚不听。桓公立,乃老(谓告老致仕)。夫以石碏之贤,谏既不行于君,令复不行于子,命也。夫其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智矣哉。)
汇评
[明]袁宏道:侃侃陈辞。(引自《评选古文正宗》卷一)
[清]林云铭:按卫州吁始末,如弑立伐郑,《传》则专罪州吁;如杀州吁、石厚,《传》则专美石碏。此传则叙过宠速祸之由,专责庄公也。庄公惑于嬖妾,以美而贤如庄姜者,终不见答。考《终风》、《绿衣》诸诗,自见州吁以宠阶祸,实基于此。故开口把庄姜说得十分贵重,而以桓公、州吁二人邪正,亦借庄姜好恶为定衡,最有深意。篇中“有宠”、“好兵”四字,为此案始终关键。石碏之谏,总欲裁抑州吁之宠,使其知守本分,不至于骄,自不入于邪,以作祸本,语语先着。至于“将立州吁”二语,或谓不宜以告痴人,不知州吁义不当立,庄公亦知之。以必不可行之事,作反诘语,甚言其必为祸之意,非激语也。末把“六逆”、“六顺”庄诵二遍,不但见得州吁不当宠,即嬖妾配嫡之戒,无不跃然,与篇首叙事照应,细读方知。(《古文析义》卷一)
译文:按照卫国州吁从始至终的经历来看,比如他杀了国君自己登上君位,还去攻打郑国这些事,《左传》把罪责都归到了州吁一个人身上;像杀死州吁和石厚(石碏的儿子)这件事,《左传》则是专门赞美了石碏的行为。而这篇文章讲述的是过分宠爱导致灾祸的缘由,把责任专门归到了卫庄公身上。
卫庄公被他宠爱的小妾迷惑,像庄姜这样既美丽又贤德的女子,到最后也没有得到卫庄公的回应和喜爱。考究《诗经》里《终风》《绿衣》这些诗,自然就能看出州吁因为受宠而引发了灾祸,实际上根源就在于卫庄公的这种偏心。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庄姜描述得非常重要、高贵,而且把卫桓公和州吁两个人谁是正直的谁是邪恶的,也借助庄姜对他们的喜好厌恶来作为评判标准,这是很有深意的。
文章中“有宠”(受到宠爱)、“好兵”(喜欢军事、兵器)这四个字,是整个事件从开始到结束的关键所在。石碏的劝谏,总体上是想要抑制州吁所受到的宠爱,让他知道安守自己的本分,不至于变得骄纵,自然也就不会走上歪路,成为引发灾祸的根源,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预先考虑到了这些的。
至于“将立州吁”这两句话,有人说不应该把这样的话告诉糊涂的人(指卫庄公),却不知道州吁按照道义是不应当被立为国君的,其实卫庄公心里也明白这一点。用根本不可能实行的事情,来反问卫庄公,是在着重强调州吁一定会引发灾祸的意思,而不是在说偏激、冲动的话。
文章结尾把“六逆”(六种违背礼义的行为)、“六顺”(六种顺应礼义的行为)庄重地念了两遍,不只是能看出州吁不应该被宠爱,就连宠妾不能匹配嫡妻(正妻)这样的告诫,也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了,这和文章开头所叙述的事情相互照应,仔细阅读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清]王源:前入州吁之宠,笔笔曲;后叙石碏之谏,笔笔切。曲矣,而立案甚严;切矣,而敷辞甚变。用笔之妙也。(引自《古文翼》卷一)
译文:前面讲述州吁受到宠爱的事情时,每一处的描写都曲折细致;后面叙述石碏劝谏(卫庄公)的内容时,每一句话都恳切精当。描写得曲折细致,但是对于整个事件的记述和逻辑安排却非常严谨;言辞恳切精当,但是在表达的方式和措辞上又有很多变化。这就是运用笔墨的精妙之处啊。
[清]吴楚材、吴调侯:“宠”字,乃此篇始终关键。自古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石碏有见于此,故以教之义方为爱子之法。是拔本塞源,而预绝其祸根也。庄公愎而弗图,辨之不早,贻祸后嗣,呜呼惨哉!(《古文观止》卷一)
译文:“宠爱”这个词,是这篇文章从始至终的关键所在。从古时候起,被宠爱的儿子没有不变得骄纵的,骄纵的儿子没有不闯祸失败的。石碏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认为用正确的道理和方法来教育儿子,才是疼爱儿子的正确做法。这就像是拔掉祸事的根本、堵塞住灾祸的源头一样,提前断绝了以后可能引发祸事的根源。可是卫庄公太固执了,根本不考虑这些,没有早点分辨清楚其中的利害,结果给他的后代留下了灾祸,唉,真是太悲惨了!
[清]余诚:此传因是年桓公为州吁所杀,而追录其事之终始,以罪庄公也。其曰“纳邪”,曰“阶祸”,曰“速祸”,语语归罪庄公,见桓公之死,死于庄公之手也。虽石碏谏时尚未见弑之迹,然据其“有宠而好兵”,则其后来之必弑桓公,可预为决矣。故正叙州吁处,只此五字,而州吁之作祸、桓公之受祸、庄公之酿祸,一齐都到。夫往者不谏,来者可追,苟及其时而严以教之,格其非心,即不能为正人君子,或可免为贼子乱臣。石碏所为,不能默然已乎!其谏之义,大抵是要杜渐防微,词旨最要恳切。开口特提出“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九字,作侃侃正论,随以“骄、奢、淫、佚”指出邪所自来,又以四者之来归在宠禄之过,则宠之生祸已自昭著。于此直以“将立”四语作危言以悚听,能不令人惊心动魄耶?其下复径接“宠”字,递推出所以生祸之故,虽属泛言,而州吁之不宜宠益可见矣。“且夫”以下,顺逆并陈,而以“去顺效逆”为“速祸”,则州吁固不宜宠,而嬖妾僭嫡亦断然不可之意,隐隐言外。其不粘在庄公身上说。义严词婉,立言亦极有体。此谏谋深虑远,关系匪轻。无奈庄公狂荡暴疾,僻溺之意牢不可破,难以挽回,纵州吁为邪行,以致桓公见弑,庄公恶能逃其罪哉?藉使庄公肯听此谏,从前即有“弗禁”之失,尚或不难匡救。篇中“弗禁”、“弗听”皆特笔也。至入手详叙姜、桓、州吁本末,字字针锋相对,尤当细心寻。(《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一)
译文:这篇传记因为这一年卫桓公被州吁杀害,所以就追述记录了这件事从头到尾的经过,目的是要归罪于卫庄公。文中说“纳邪”(接纳邪恶的行为或人),说“阶祸”(成为引发灾祸的阶梯),说“速祸”(加速了灾祸的到来),每一句话都是在把罪责归到卫庄公身上,由此可见,卫桓公的死,就等于是死在了卫庄公的手上。
虽然石碏进谏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州吁杀害卫桓公的迹象,但是根据州吁“受到宠爱而且喜欢军事”这一点,就可以预先断定他以后一定会杀掉卫桓公。所以在正面叙述州吁的情况时,就只有“有宠而好兵”这五个字,然而州吁后来会制造祸端、卫桓公将会遭受灾祸、卫庄公是如何酿造出这灾祸的,这些情况一下子就都展现出来了。
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了,但是未来的事情还可以补救。如果能在合适的时候严格地教育州吁,纠正他不正当的想法,就算不能让他成为正直有品德的君子,或许也能避免他成为忤逆作乱的人。这就是石碏为什么不能对这件事默默不管的原因啊!
石碏进谏的大义,大体上就是要在事情刚刚有一点苗头的时候就加以防范,言辞的主旨非常恳切。他一开始就特别提出“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用正确的道义和准则来教导他,不让他走上邪路)这九个字,作为理直气壮的正面论述,接着又用“骄、奢、淫、佚”(骄纵、奢侈、荒淫、放荡)指出邪恶是从哪里产生的,又把这四种恶行的产生归结于受到宠爱和给予过多的禄位的过错,这样一来,宠爱会引发灾祸就已经很明显了。
在这之后,石碏直接用“将立”(将要立州吁为君)等四句话作为危言耸听的话语来让人警醒,这能不让人惊心动魄吗?在这之后又紧接着说“宠”字,逐步推导出宠爱会引发灾祸的原因,虽然说的是一些普遍的道理,但是州吁不应该被宠爱这一点就更加明显了。
“且夫”(再说)以下的内容,把顺应正道和违背正道的情况都一起陈述了出来,并且把“去顺效逆”(舍弃正道去效仿邪恶)看作是“速祸”(加速灾祸的到来),那么州吁本来就不应该被宠爱,而且宠妾超越嫡妻的地位这种事也是绝对不可以的意思,在字里行间隐隐地表达了出来。这些话没有直接针对卫庄公来说,但是义理严正,言辞委婉,说话也非常得体。
石碏这次的劝谏有很深的谋划和长远的考虑,关系非常重大。无奈卫庄公放荡不羁、性情暴躁,他沉迷于宠妾和州吁的心意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挽回了。他放纵州吁做出邪恶的行为,最终导致卫桓公被杀害,卫庄公又怎么能逃脱他的罪责呢?
假如卫庄公肯听从这次劝谏,就算之前有“没有加以禁止”的过失,或许还不难补救。文章中“弗禁”(没有加以禁止)、“弗听”(没有听从劝谏)这些都是特意强调的地方。
至于文章一开始详细叙述庄姜、卫桓公、州吁的事情的来龙去脉,每一个字都像是针锋相对一样,尤其应该细心去探寻其中的深意。
[清]毛庆蕃:天下之治乱,生于好恶。好恶得其平,治之所由兴也;好恶不得其平,乱之所由兴也。显则将相,隐则宫闱,要未有隐而不显者,是故石碏忧之,而为谠论,庄姜悲之,而为变风。(《古文学余》卷二)
译文:天下是安定太平还是混乱动荡,根源在于人对事物的喜好和厌恶。如果对事物的喜好和厌恶能够公正恰当,这就是天下太平得以兴盛的原因;如果对事物的喜好和厌恶不公正恰当,这就是天下混乱得以产生的原因。从明显的方面来说关乎将相,从隐晦的方面来说关乎宫廷内闱之事,总之没有一直隐而不现的情况。因此石碏对此感到忧虑,所以说出了正直的言论,庄姜对此感到悲痛,所以创作出了反映社会变化的《诗经》中的“变风”作品。
——摘自《古文观止》解题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1
相关链接
《古文观止》第1、49篇:《郑伯克段于鄢》资料汇编
《古文观止》第2篇:《周郑交质》资料汇编
《古文观止》第5篇:《郑庄公戒饬守臣》资料汇编
《古文观止》第41篇《敬姜论劳逸》告诉你:古人不过劳动节,却把劳动当信仰
《古文观止》第58篇:《司马错论伐楚》资料汇编
《古文观止》第71篇:李斯《谏逐客书》资料汇编
《古文观止》第83篇:《酷吏列传序》中的引文详解
《古文观止》第98篇:李陵《答苏武书》资料汇编
《古文观止》第99篇: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资料汇编
《古文观止》第121篇:韩愈《获麟解》资料汇编
《古文观止》第132篇:韩愈《与陈给事书》资料汇编
《古文观止》第147篇: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资料汇编
《古文观止》第150篇:《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资料汇编
《古文观止》第157篇:《严先生祠堂记》资料汇编
《古文观止》第162篇:欧阳修《朋党论》资料汇编
《古文观止》第184篇:苏轼《上梅直讲书》资料汇编
《古文观止》第186篇:苏轼《凌虚台记》资料汇编
《古文观止》第196篇:苏辙《六国论》资料汇编
《古文观止》第197篇: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资料汇编
《古文观止》第202篇: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资料汇编
《古文观止》第221篇:《徐文长传》资料汇编
《古文观止》第222篇:《五人墓碑记》资料汇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论坛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